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人事动态 >

“教育家精神大家谈”(十五)|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刘同生: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四有”好教师

发布时间:2024-12-20 14:48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信中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近日,党委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大家谈”专题,刊发我校教师代表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畅谈对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在全校营造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我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文弘道。
       培养文化自信,讲好中华优秀教育家故事。中华几千年文明史有数不清的教育家留下宝贵的至理名言,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每次上课前我都精心准备一些中华优秀文章,如《大学》《论语》《诸葛亮诫子书》等,利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读,共同学习先贤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领略优秀文化传承知行合一的魅力,培养学生教育强国、尊师重教、文化自信之风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中华优秀文明潜移默化融入到学生的心田。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学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课堂时间比较有限情况下,我坚持课下定时定点小组讨论制度,把班级同学分为数个小组,每周抽出两个晚上时间,与不同小组同学坐在一起,相互了解兴趣爱好,思想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问题,集思广益,互教互学互助,查缺补漏。座谈中也实时介绍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关心本课程深层次知识体系和未来前景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心系国家,探讨国家和社会需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在大学生涯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未来人生做好规划。
       遵循教学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我坚持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授课中结合所讲《会计学》课程特点,灌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循环思维理念,把每一个会计科目都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科目自带使命的出生、与其他科目的关联影响、增减变化直至最终消亡,探讨该科目的因果循环过程和如何完美体现企业的战略思考安排和管理奥秘。同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团队的力量,倾听同事们的建议和想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心有大我、严于律己,勤学笃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德和希望,让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刘同生,1969年4月生,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教师。)

 
(源自作者供稿,并依据投稿时间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