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信中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即日起,党委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大家谈”专题,刊发我校教师代表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畅谈对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在全校营造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张红英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合照
一、做一个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是幸运的,遇到了很多的好老师:小学时的民办教师杨秀英老师,她想方设法找来各种学习资料让我练习(那时在偏远的农村学习资料很难获得),只要我去找她问题,哪怕正在烧火做饭也会马上停下来,拍拍手上的面或灰为我答疑解惑。师范读书时的班主任巴君正老师和刘英老师,巴老师得知我受到惊吓,即使他已经离开了师范还一直关心我安慰我;刘英老师更象大姐姐一样包容我的固执,有一天晚自习,原本是要和她说事的,结果她忘了直接下了楼,我在二楼叫她,她让我下去,我赌气站在二楼走廊不下去,她笑着又上了楼.....他们让我明白了老师的无私、仁爱和包容.....师范毕业时,我就下决心也要做一个好老师。
来到农大后遇见的第一位老师—尹凤阁先生,他不仅教我专业知识,也以自己的言行教我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作为建国初期的洋博士,他知识渊博、为人低调谦逊,生活俭朴、甘于奉献。1980-1982年留学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补助金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电冰箱、摄像机、细菌滤器等仪器设备,无偿捐献给学科实验室;他以个人名义默默资助了30多名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他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用自己的的10万元积蓄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尹老师就象一座静默的高山,是我景仰学习的榜样。
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天然结合点,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育之强奠基国家之强,为强国建设积蓄不竭动力。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1. 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一个党员教师,更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党员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带领引导身边的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课程负责人,我们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听课,交流心得体验,系统挖掘微生物学、免疫学相关内容的思政元素,编写出版“十四五”规划教材《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心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努力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频共振。
2. 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好老师是充满智慧的,要善于因材施教。作为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规律,创新育人理念和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解学生的独特想法,包容学生的缺点不足,创设有温度的教育,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数字化的今天,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意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出版了我校的首个数字化课程《兽医免疫学》,创新教学模式,课程形式多样:开展在线拓展阅读、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学生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对创新班等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增负”,把研究生学习讨论、文献会读模式引入本科生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思维;以研促学,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等大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锤炼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本领。
3. 要勤学乐学、善思笃行,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扎实学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是成为好教师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扎实学识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成为好教师最大的底气,尤其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参加高校教师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系列研修班学习等。勤学乐学、善思笃行,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同时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握教学学术创新规律,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产教研融合、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建设了2门省一流课程,1门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专创融合示范课程。
总之,作为一个党龄、教龄都38年的老教师,从未忘记做一个好老师的初心,更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张红英,1968年生,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源自作者供稿,并依据投稿时间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