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称多县企业指导牛肉干生产

滑县画宝刚烧鸡公司指导生产
从小就迷恋当老师,每天放学回家,就召集所有“娃娃”们开始听我讲课。同学、朋友,还有我的丈夫,带我介绍给家人时,总是简单概括我的特征:这是个书呆子,将来打算当老师。饮水思源,博士毕业后,我义无反顾从国外回到母校河南农业大学任教,现任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室团队核心成员。八年来,我怀揣儿时的教师梦,时而在中原大地守护三尺讲台,时而奔波于高原边疆科研前线。风雨兼程,桃李芬芳。
一、秉承初心,以身作则干教育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中,我秉承学以致用的初心,结合工科农科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前沿知识融入教学课堂,把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与大家分享,组织同学们讨论。课后,总有学生过来找我,“老师,我很喜欢您的讲课风格,很想跟着您做项目”。面对积极向上的同学,我总是尽全力为他们创造实验条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指导学生期间,建立了各种微信群--文献汇报群、论文讨论群、毕业群,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待学生的作业、论文,要求精益求精,电脑里存着给学生修改论文的十几遍、几十遍的记录,不厌其烦的指导、讲解,反复雕琢。指导的1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河南省优秀毕业生、河南省优秀学生党员标兵等荣誉。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畜禽产品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河南省创意食品大赛一等奖等10余次大奖。看着学生们的成绩,心里忍不住的自豪。
每年带学生下厂实习,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工厂的辛苦让很多同学心生抱怨。这个时候总是抱抱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开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每一个困难时都不退缩,迎难而上,并能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生观。在郑州“7·20”特大暴雨自然灾害期间,带领实验室研究生、本科生自发组建救援小组,结合肉品专业优势,在研究室加工制作熟肉制品500余斤,赴庄头村等几个受灾严重的地区全部捐赠给当地受灾群众。洪水刚过,汽车带着货物和人员被压的无法通过,只得全部下车蹚水过去。吃了几天干方便面和矿泉水的群众看到肉制品补给,都感动的连声道谢。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我引导学生树立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的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教师形象。
二、科研逐梦,技术转化创价值
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预产期那天挺着大肚子,在实验室做实验。同事问:“你预产期哪天啊?怎么还在做实验呢?”我说:“预产期就是今天啊”!大家吓得脸色大变,“您不会要在实验室生孩子吧”?2021年,被医生误诊为恶性肿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工作状态,硬是一直坚持到寒假才去做了手术,做完大手术后又按时返回工作岗位。
通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历经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掌握了一套领先的原料肉差异化嫩化技术。该技术针对不同的原料肉,进行相匹配的嫩度调控,不仅使原料处理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为40分钟,并且嫩度适宜,肉质鲜美,此项技术先后在国内多家企业应用,为企业创造产值近1亿元。该技术成果于2019年获得国际先进水平评价。
为打通发酵剂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在多年的筛选和重复实验后,获得了可以高效绿色生产的新型肉用发酵剂,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也打破了肉用发酵剂依赖于进口的技术壁垒。建立的牛肉加工适宜性可视化平台,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成功应用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牛肉加工实际生产中,为目前低迷的畜禽行业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撑,对原料肉的高效利用进行推广,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推动国产肉制品向着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10余项发明专利。我也经常对学生说:“能够学以致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将所学所作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我认为对的事”。
三、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走在前
近年来,作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的骨干成员,国家科技特派服务团成员,走遍全国各大肉牛养殖场、肉制品加工厂,多次前往内蒙古、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将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中。
2022年初开始至今,我参与青海省称多县开展的牛肉加工技术指导工作。称多县平均海拔4300m左右,高原牦牛肉产品虽然具有原生态、绿色纯天然等优势,但整个产业长期缺乏优质的特色牦牛肉系列产品,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都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够针对高原特色牦牛肉品质特点的加工技术,这对做大做强称多牦牛十分必要。
2023年时值冬末春寒,走在海拔4000 米的高原上,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不得不随身携带氧气瓶,伴随着随时到来的暴雪,我捂上厚重的棉衣,深入养殖场规划地、屠宰加工基地和生产车间进行考察,与畜牧业专家、生产者、经营者反复交流,实地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与现代化加工车间建设需求。我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项目方案,经常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与工作小组辗转多个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晚上还要及时整理白天的数据,编制设计方案直到深夜。经过一次次对原料的精确分析和对设备参数的反复调试,最终,新型生产车间正式投产,根据当地实际,对牦牛肉原料进行深入开发利用,延长了牦牛肉产业链,为称多高原牦牛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为其增加产值1000万元,也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高原地区牦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攻克河南省道口烧鸡生产中存在的色泽劣变、保鲜问题,我前往河南省滑县挂职,负责管理道口烧鸡产业园的建设,并帮助解决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成功解决这一难题,将技术应用于企业乃至产业中,使道口烧鸡色泽稳定性得以提升、货架期得到延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青年教师,我将自己一直坚持和热爱的工作转化为教书育人、科学探索、服务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负热爱、不辍耕耘,继续抒写“女子也有凌云志、巾帼何曾输须眉”的壮志豪情。
一、秉承初心,以身作则干教育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中,我秉承学以致用的初心,结合工科农科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前沿知识融入教学课堂,把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与大家分享,组织同学们讨论。课后,总有学生过来找我,“老师,我很喜欢您的讲课风格,很想跟着您做项目”。面对积极向上的同学,我总是尽全力为他们创造实验条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指导学生期间,建立了各种微信群--文献汇报群、论文讨论群、毕业群,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待学生的作业、论文,要求精益求精,电脑里存着给学生修改论文的十几遍、几十遍的记录,不厌其烦的指导、讲解,反复雕琢。指导的1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河南省优秀毕业生、河南省优秀学生党员标兵等荣誉。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畜禽产品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河南省创意食品大赛一等奖等10余次大奖。看着学生们的成绩,心里忍不住的自豪。
每年带学生下厂实习,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工厂的辛苦让很多同学心生抱怨。这个时候总是抱抱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开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每一个困难时都不退缩,迎难而上,并能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生观。在郑州“7·20”特大暴雨自然灾害期间,带领实验室研究生、本科生自发组建救援小组,结合肉品专业优势,在研究室加工制作熟肉制品500余斤,赴庄头村等几个受灾严重的地区全部捐赠给当地受灾群众。洪水刚过,汽车带着货物和人员被压的无法通过,只得全部下车蹚水过去。吃了几天干方便面和矿泉水的群众看到肉制品补给,都感动的连声道谢。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我引导学生树立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的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教师形象。
二、科研逐梦,技术转化创价值
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预产期那天挺着大肚子,在实验室做实验。同事问:“你预产期哪天啊?怎么还在做实验呢?”我说:“预产期就是今天啊”!大家吓得脸色大变,“您不会要在实验室生孩子吧”?2021年,被医生误诊为恶性肿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工作状态,硬是一直坚持到寒假才去做了手术,做完大手术后又按时返回工作岗位。
通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历经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掌握了一套领先的原料肉差异化嫩化技术。该技术针对不同的原料肉,进行相匹配的嫩度调控,不仅使原料处理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为40分钟,并且嫩度适宜,肉质鲜美,此项技术先后在国内多家企业应用,为企业创造产值近1亿元。该技术成果于2019年获得国际先进水平评价。
为打通发酵剂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在多年的筛选和重复实验后,获得了可以高效绿色生产的新型肉用发酵剂,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也打破了肉用发酵剂依赖于进口的技术壁垒。建立的牛肉加工适宜性可视化平台,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成功应用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牛肉加工实际生产中,为目前低迷的畜禽行业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撑,对原料肉的高效利用进行推广,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推动国产肉制品向着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10余项发明专利。我也经常对学生说:“能够学以致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将所学所作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我认为对的事”。
三、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走在前
近年来,作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的骨干成员,国家科技特派服务团成员,走遍全国各大肉牛养殖场、肉制品加工厂,多次前往内蒙古、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将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中。
2022年初开始至今,我参与青海省称多县开展的牛肉加工技术指导工作。称多县平均海拔4300m左右,高原牦牛肉产品虽然具有原生态、绿色纯天然等优势,但整个产业长期缺乏优质的特色牦牛肉系列产品,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都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够针对高原特色牦牛肉品质特点的加工技术,这对做大做强称多牦牛十分必要。
2023年时值冬末春寒,走在海拔4000 米的高原上,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不得不随身携带氧气瓶,伴随着随时到来的暴雪,我捂上厚重的棉衣,深入养殖场规划地、屠宰加工基地和生产车间进行考察,与畜牧业专家、生产者、经营者反复交流,实地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与现代化加工车间建设需求。我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项目方案,经常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与工作小组辗转多个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晚上还要及时整理白天的数据,编制设计方案直到深夜。经过一次次对原料的精确分析和对设备参数的反复调试,最终,新型生产车间正式投产,根据当地实际,对牦牛肉原料进行深入开发利用,延长了牦牛肉产业链,为称多高原牦牛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为其增加产值1000万元,也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高原地区牦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攻克河南省道口烧鸡生产中存在的色泽劣变、保鲜问题,我前往河南省滑县挂职,负责管理道口烧鸡产业园的建设,并帮助解决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成功解决这一难题,将技术应用于企业乃至产业中,使道口烧鸡色泽稳定性得以提升、货架期得到延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青年教师,我将自己一直坚持和热爱的工作转化为教书育人、科学探索、服务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负热爱、不辍耕耘,继续抒写“女子也有凌云志、巾帼何曾输须眉”的壮志豪情。
(源自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