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知识的灯塔照亮学子的前行之路,以无私的奉献书写着教育的华章。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杰出代表——孙治强教授,一位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了四十载的师者楷模。在这特殊的年份,让我们共同回望孙老师那光辉灿烂的从教生涯,感念那份深沉而伟大的师恩。
一、初心如磐,矢志不渝
四十二年前的那个秋天,孙治强教授怀揣着对农业科学的无限热爱与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踏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的讲台。那时的他,或许未曾预见到自己将在这条道路上留下怎样深刻的足迹,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学生的关爱,却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四十年来,无论风雨变换,他始终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河南省最受农民欢迎的杰出农业专家”“河南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
二、桃李满园,春晖四方
在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园艺学子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了推动我国园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更在人格上以身作则,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每当提起孙老师,学生们无不满怀敬意与感激,他的教诲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灵。如今,这些昔日的学子已遍布大江南北,有的成为了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则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孙老师的精神火种,他们怀揣着这份炽热的传承,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
三、科研创新,引领未来
作为园艺学科的领军人物,孙治强教授在科研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省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日光温室结构和理论方面,率先开展了日光温室和巨型大棚结构及栽培技术研究,改变了河南省蔬菜生产模式和市场供应状况,填补了中原地区空白;研究了日光温室的边际效应和墙体传热基础,提出了五度、四比、三材的合理结构参数,设计了黄淮改良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ZG-1、ZG-2等类型的日光温室,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30万亩以上;在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和生理基础研究方面提出了克服黄淮地区连阴雨雪天气的8项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应用获得良好效果;在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方面,研究了花生壳、玉米秸、菇渣等农业废弃物替代草炭基质的技术和配方,并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建设集约化育苗基地10余个;在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方面研究了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规律、农药残留脱除技术和重金属的植物富集作用,制订了10余种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在河南省得到广泛应用。孙教授以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我省园艺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为将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生产实践中,孙治强教授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参与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创新了“专家教授+基层技术员+示范农户”为一体的蔬菜新技术示范推广体系。在河南省及相邻省份建立科研推广基地30余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功举办华北八省区日光温室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达1500余人,以后每年均举办各种类型的蔬菜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达2000余人次。深入到蔬菜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走遍了河南的所有县市区。他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土地上,将科学的种植理念传递到群众心间,真正做到了科技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中原大地逐步铺展。
五、感念师恩,铭记于心
我不仅要向孙治强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更要将这份师恩铭记于心,化作前行的动力。让我们以孙老师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孙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涌现出来,共同书写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光荣从教40年”,这不仅仅是对孙治强教授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的最高赞誉。让我们再次向孙教授致以最深切的祝福和最高的敬意!
(源自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