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已经在三尺讲台上走过了四年的光景,也即将迎来我的第四个教师节。我深知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多重使命,这些职责既充满挑战也伴随着困境。幸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恩师的悉心指导、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帮助,以及学生们的真挚陪伴,这些都激励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回顾过去,我的教师成长之路是一个涵盖教学、科研、责任以及未来规划的全方位旅程。这是一个既复杂又丰富的过程,既有奋斗的艰辛,也有挫折的磨砺;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遗憾的反思。在这四年里,每一步都是我成长的见证,每一次经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
一、教学之路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任务,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这一讲话明确了教育和教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记得在初入职时,还没有适应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教学能力的欠缺给自己带了巨大的压力。后来,通过课前去听老教师的课,在大学MOOC上参加一些线上课程,并投入大量时间认真备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最终缓解压力,提升教学能力。在课堂上,面临学生们的需求各异,我对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最终选择“三方法一实践”的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应用实践,来加强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后,我也积极参与教学技能比赛、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不仅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今年8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经过5个月的磨课和备赛,荣获河南省工科组第2名的成绩。这次比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是展示、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平台,也是融入学院、学校深厚的教学传统的经历。此次竞赛,从准备课题直到最后比赛,有幸得到了学院里几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细心指导。一遍遍地试讲,一遍遍地修改课件,一遍遍地打磨。从语速到教态,从板书设计到课件布局,从怎么导入到如何结尾,都经过了仔细讨论和反复推敲。感谢学院、学校和省工会提供的这次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让我在教学技能、教学理解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收获颇丰。
二、科研之路
作为大学教师,也应该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研究经验,来推动专业科学知识的创新,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大学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岗教师,与之前的研究生角色有所区别,不仅需要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肩负着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任务。入职以来,我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利用一切可用时间深入进行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我亲自示范,手把手地向研究生传授实验技巧,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此外,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经过不懈努力,我已在科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共一/通讯作者论文19篇,IF > 10论文10篇,含Nature Communications、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5项;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河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等。入职以来,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一项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基金项目。目前指导了4名研究生,两名已顺利毕业,分别入职新乡工程学院和牧原集团。科研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和反思的旅程,我将继续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责任之路
大学教师的责任是多维度的,涉及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社会服务以及师德师风等多个方面。作为21级化生二班的班主任,每个学期,我都会定期组织班会,这不仅是我们集体交流的平台,也是我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时刻。我坚信,面对面的沟通能够搭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桥梁,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和需求。三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他们已经大四,即将迈入人生的新阶段,面对考研或就业的重要抉择。新学期伊始,我便与每位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共同探讨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供一点指导和建议,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以便他们能够自信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同时,作为4名研究生的导师,我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当得知研究生张鸿涛同学遭遇家庭困境——他的母亲因病成为植物人,家庭经济压力巨大时,我便经常找他谈心,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鼓励他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勤奋好学、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今年6月,张鸿涛同学以两篇高档次SCI论文、一篇专利的科研成果顺利毕业,多次获评学业奖学金、校级党员标兵、文明学生和河南省优秀研究生等荣誉。我为他感到无比骄傲,也期待他未来能够在科研和工作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我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课程思政。并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真言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善良人性、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2021年,在“学习黄大年精神、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我也荣获师德师风优秀案例二等奖。
四、未来之路
面对未来,大学教师需要不断自我更新,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政策新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教育技术的前沿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来优化教学效果,与未来教育的潮流同步;我将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竞赛,以此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为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将持续深化我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包括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专利和成果转化等,以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科进步贡献力量。正如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所言:“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因此,我将致力于将学科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扩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同时,高效的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显著促进他们的科研能力。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从教学之路、科研之路、责任之路到未来之路,每一步都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与挑战。在这条道路上,我将怀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努力,勇往直前,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教育的明天,我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次挑战,持续锻造自我,恪守崇高的师德,致力于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教学之路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任务,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这一讲话明确了教育和教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记得在初入职时,还没有适应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教学能力的欠缺给自己带了巨大的压力。后来,通过课前去听老教师的课,在大学MOOC上参加一些线上课程,并投入大量时间认真备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最终缓解压力,提升教学能力。在课堂上,面临学生们的需求各异,我对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最终选择“三方法一实践”的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应用实践,来加强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后,我也积极参与教学技能比赛、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不仅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今年8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经过5个月的磨课和备赛,荣获河南省工科组第2名的成绩。这次比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是展示、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平台,也是融入学院、学校深厚的教学传统的经历。此次竞赛,从准备课题直到最后比赛,有幸得到了学院里几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细心指导。一遍遍地试讲,一遍遍地修改课件,一遍遍地打磨。从语速到教态,从板书设计到课件布局,从怎么导入到如何结尾,都经过了仔细讨论和反复推敲。感谢学院、学校和省工会提供的这次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让我在教学技能、教学理解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收获颇丰。
二、科研之路
作为大学教师,也应该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研究经验,来推动专业科学知识的创新,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大学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岗教师,与之前的研究生角色有所区别,不仅需要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肩负着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任务。入职以来,我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利用一切可用时间深入进行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我亲自示范,手把手地向研究生传授实验技巧,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此外,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经过不懈努力,我已在科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共一/通讯作者论文19篇,IF > 10论文10篇,含Nature Communications、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5项;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河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等。入职以来,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一项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基金项目。目前指导了4名研究生,两名已顺利毕业,分别入职新乡工程学院和牧原集团。科研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和反思的旅程,我将继续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责任之路
大学教师的责任是多维度的,涉及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社会服务以及师德师风等多个方面。作为21级化生二班的班主任,每个学期,我都会定期组织班会,这不仅是我们集体交流的平台,也是我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时刻。我坚信,面对面的沟通能够搭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桥梁,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和需求。三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他们已经大四,即将迈入人生的新阶段,面对考研或就业的重要抉择。新学期伊始,我便与每位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共同探讨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供一点指导和建议,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以便他们能够自信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同时,作为4名研究生的导师,我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当得知研究生张鸿涛同学遭遇家庭困境——他的母亲因病成为植物人,家庭经济压力巨大时,我便经常找他谈心,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鼓励他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勤奋好学、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今年6月,张鸿涛同学以两篇高档次SCI论文、一篇专利的科研成果顺利毕业,多次获评学业奖学金、校级党员标兵、文明学生和河南省优秀研究生等荣誉。我为他感到无比骄傲,也期待他未来能够在科研和工作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我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课程思政。并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真言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善良人性、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2021年,在“学习黄大年精神、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我也荣获师德师风优秀案例二等奖。
四、未来之路
面对未来,大学教师需要不断自我更新,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政策新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教育技术的前沿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来优化教学效果,与未来教育的潮流同步;我将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竞赛,以此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为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将持续深化我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包括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专利和成果转化等,以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科进步贡献力量。正如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所言:“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因此,我将致力于将学科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扩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同时,高效的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显著促进他们的科研能力。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从教学之路、科研之路、责任之路到未来之路,每一步都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与挑战。在这条道路上,我将怀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努力,勇往直前,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教育的明天,我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次挑战,持续锻造自我,恪守崇高的师德,致力于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源自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