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是什么让您披星戴月匆匆步履不休不止?是什么让您青丝暮雪日复一日无悔无惧?是什么让您守护成长铸就梦想甘之如饴?是师者之名,让您重任在肩砥砺奋进;是为师之道,让您行为世范匠心传承;是师者初心,让您心怀远方踏浪前行。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讲好农大师德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即日起,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师者说”专栏,展现农大教师立德树人、躬耕教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时代风采。

张猛老师悉心指导学生做科研

张猛教授在河南农业大学民盟组织的“科技大集”活动中给农民讲解常见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张猛教授在河南农业大学民盟组织的“科技大集”活动中给农民讲解常见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他是“农业科技大集”上最受农民追捧和信赖的“教授老兄”,果树病虫害该怎么防治,蔬菜生了奇怪的虫子该怎么办,一切问题都在大家热火朝天的“闲唠家常”中得到解答。他是种植户口中省城高校的“大教授”,是他们争相加上微信随时咨询的“大专家”,更是学生眼中能在田间地头教书育人、科技赋农又富农的“大先生”。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猛。
张猛,男,1971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为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特聘教授,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民盟河南农大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日本国家畜产草地研究所访问学者。同时,担任Plant disease,Viruses,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曾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河南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一、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国育人使命
在张猛老师心里,育人是大事,学生无小事。从教多年来,张猛老师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在政治学习上,他从未敢松懈,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也成为他“田野课程思政小讲堂”的理论支撑和知识源泉。张猛老师长期坚持严于律己,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上,张猛老师认为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此他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一桶水”,使教书育人常讲常新,使学生常学常有!他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积极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扎根“三农”,把青春和汗水播撒在助力“三农”发展的伟大洪流中,真正实现了园丁育才,植树成林的树人梦想!
二、播下“三农”千万种,长成希望成才林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张猛老师教育树人的“最一线”。多年来,他积极承担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每年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他教学态度严肃认真,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教室是课堂,果树下、田垄间亦是课堂。他把基础知识交给学生,把最新的理论前沿带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新农学生”和“新农人才”。他还在我校率先使用双语教学,并于2005年园艺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正式立项。2006年主讲的园艺植物病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这是我校第一门双语精品课程,也是我校教育在线总点击率最高的课程。参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病研究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真菌学》和《烟草病理学》。获得2007、2008、2009年度教学优秀奖,2021获教授讲课大赛二等奖。
多年来,张猛一直坚持因材施教,言传身教,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对学有余力的低年级本科生积极引导参加大创项目或参与到他的科研项目中,尽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为以后独立开展科研奠定坚实基础,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培养计划,坚持“周周见、周周学、周周谈”,学生的学业压力、生活困难、情感困惑等都成为他们交流交心的话题,他也因此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发展守护人。目前,他作为第一导师已指导过15届研究生,且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皆表现优秀,其中:两名研究生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一名研究生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一名研究研究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第四届河南省最美大学生”称号。两人次获黄奕聪奖学金和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一名博士,两名硕士研究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多名研究生获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近五年来他指导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高水平论文,SCI影响因子大于4的有9篇,其中3篇SCI影响因子大于7。博士生马庆周留校,王彦芬博士被河南科技学院以A类博士优秀人才引进,直接聘为教授。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有的考上博士,有的到学校任教,有的到科研院所及海关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各自皆芬芳!
三、孜孜不辍紧盯“病理”,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2004年9月,张猛老师调到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工作,面临事业刚起步的“三无”困境,即无科研平台、无研究生、无科研经费的重重困难,国家基金等重大申报项目也屡受挫折。他凭着“农业科研人”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钻劲儿”和“犟劲儿”,没有退缩,迎难而上,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终于攻坚克难,闯下一些“家业”。由于植物病原研究方面需要大量的病害标本,当和同事朋友外出旅游时,其他人都沉浸在拍照打卡的欢乐中,他却在不停地打卡“花花草草”,寻找病害标本,被大家调侃为“打卡怪人”;在超市、菜市场,别人都选新鲜健康的水果蔬菜购买,他却对有坏死斑和腐烂的瓜果蔬菜“钟情不已”,常常收到别人质疑的目光。旁人岂知,张猛老师的这种“怪习惯”,皆来自于他多年潜心专业研究的本能使然。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三年的潜心专研,张猛在植物病原真菌领域获得突出成绩,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2009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获青年优秀报告奖,同年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植保学会青年科技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和国家烟草有害生物普查子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真菌志下的子项目3项。在学术上张老师深知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所掌握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2008年他争取到去日本国立畜产草地研究所进行研修和合作研究的机会,在日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废寝忘食的学习和研究,补齐知识短板,熟练掌握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相关技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鉴于张猛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卓越表现,河南农业大学首次破格以副教授向河南省教育厅推荐他为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省级特聘教授,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2011年正式受聘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省级特聘教授。2018 年他主持的河南省作物病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获评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病原真菌的分类,快速检测鉴定和作物真菌病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真菌的多基因快速鉴定系统和平台。在真菌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主编和参编著作12部,Persoon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菌物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40篇,其中JCR一区论文20篇。目前已发现真菌新种40个,新病害20种。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国际上创新性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我省作物病害诊断和预警防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的累累硕果挂满枝头,虽无言,却诉说着张猛老师多年的执着坚守和默默付出。通过那些硕果,我们似乎看到了张猛老师带着一群眼睛里充满希望的学生,在千里沃野绘就厚生丰民的绚丽画卷。
四、科技赋农大显身手,田间课堂桃李芬芳
作为民盟河南农业大学副主委,张猛老师积极履职尽责,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建言献策,将意见建议落到实处,落到“三农”发展处,落到农民的心坎上。特别是在2021年“7•20”特大暴雨后,他及时撰写了关于尽快成立暴雨后农业灾后重建机构,制定农业灾后救援方案的建议,被省政协采纳,同时被《社情民意信息参考“7•20”特大暴雨专辑》收录。“7•20”特大暴雨后,张猛还及时撰写了粮食作物涝害主要症状和防病虫措施和果园涝害后加强防病处理建议,第一时间发送给农民及基层农技人员,及时指导灾后病虫害防治,有效较少了农民损失。同时,张猛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积极做好“植物医生”和“农田守护天使”的重责,哪里有科技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成为家常便饭,栉风沐雨也觉稀松平常。多年来,他先后参加“科技110电台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讲座”“科技大集”等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普活动,同时建立植物病虫害微信群进行线上指导服务,先后接待农民咨询数百人次,多次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少人问张猛老师为农业这个“穷行业”如此费心努力图个啥,他淡淡地一笑,说:“图个看到健康绿色蔬菜很养眼,图个看到大红苹果挂满枝头很馋人,图个农民朋友发家致富开心的笑,图个学生喊一声张老师很心安,图个科技赋农有了高级范儿,图个农业有了大奔头儿!”
田野静静,瓜果芳香,因为有了张猛老师的大爱、躬耕和执着,而有光,有灵,也吸引着更多人逐向“三农”发展之光,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张猛,男,1971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为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特聘教授,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民盟河南农大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日本国家畜产草地研究所访问学者。同时,担任Plant disease,Viruses,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曾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河南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一、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国育人使命
在张猛老师心里,育人是大事,学生无小事。从教多年来,张猛老师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在政治学习上,他从未敢松懈,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也成为他“田野课程思政小讲堂”的理论支撑和知识源泉。张猛老师长期坚持严于律己,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上,张猛老师认为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此他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一桶水”,使教书育人常讲常新,使学生常学常有!他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积极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扎根“三农”,把青春和汗水播撒在助力“三农”发展的伟大洪流中,真正实现了园丁育才,植树成林的树人梦想!
二、播下“三农”千万种,长成希望成才林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张猛老师教育树人的“最一线”。多年来,他积极承担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每年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他教学态度严肃认真,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教室是课堂,果树下、田垄间亦是课堂。他把基础知识交给学生,把最新的理论前沿带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新农学生”和“新农人才”。他还在我校率先使用双语教学,并于2005年园艺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正式立项。2006年主讲的园艺植物病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这是我校第一门双语精品课程,也是我校教育在线总点击率最高的课程。参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病研究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真菌学》和《烟草病理学》。获得2007、2008、2009年度教学优秀奖,2021获教授讲课大赛二等奖。
多年来,张猛一直坚持因材施教,言传身教,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对学有余力的低年级本科生积极引导参加大创项目或参与到他的科研项目中,尽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为以后独立开展科研奠定坚实基础,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培养计划,坚持“周周见、周周学、周周谈”,学生的学业压力、生活困难、情感困惑等都成为他们交流交心的话题,他也因此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发展守护人。目前,他作为第一导师已指导过15届研究生,且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皆表现优秀,其中:两名研究生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一名研究生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一名研究研究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第四届河南省最美大学生”称号。两人次获黄奕聪奖学金和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一名博士,两名硕士研究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多名研究生获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近五年来他指导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高水平论文,SCI影响因子大于4的有9篇,其中3篇SCI影响因子大于7。博士生马庆周留校,王彦芬博士被河南科技学院以A类博士优秀人才引进,直接聘为教授。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有的考上博士,有的到学校任教,有的到科研院所及海关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各自皆芬芳!
三、孜孜不辍紧盯“病理”,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2004年9月,张猛老师调到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工作,面临事业刚起步的“三无”困境,即无科研平台、无研究生、无科研经费的重重困难,国家基金等重大申报项目也屡受挫折。他凭着“农业科研人”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钻劲儿”和“犟劲儿”,没有退缩,迎难而上,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终于攻坚克难,闯下一些“家业”。由于植物病原研究方面需要大量的病害标本,当和同事朋友外出旅游时,其他人都沉浸在拍照打卡的欢乐中,他却在不停地打卡“花花草草”,寻找病害标本,被大家调侃为“打卡怪人”;在超市、菜市场,别人都选新鲜健康的水果蔬菜购买,他却对有坏死斑和腐烂的瓜果蔬菜“钟情不已”,常常收到别人质疑的目光。旁人岂知,张猛老师的这种“怪习惯”,皆来自于他多年潜心专业研究的本能使然。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三年的潜心专研,张猛在植物病原真菌领域获得突出成绩,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2009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获青年优秀报告奖,同年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植保学会青年科技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和国家烟草有害生物普查子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真菌志下的子项目3项。在学术上张老师深知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所掌握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2008年他争取到去日本国立畜产草地研究所进行研修和合作研究的机会,在日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废寝忘食的学习和研究,补齐知识短板,熟练掌握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相关技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鉴于张猛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卓越表现,河南农业大学首次破格以副教授向河南省教育厅推荐他为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省级特聘教授,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2011年正式受聘河南省植物病理学省级特聘教授。2018 年他主持的河南省作物病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获评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病原真菌的分类,快速检测鉴定和作物真菌病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真菌的多基因快速鉴定系统和平台。在真菌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主编和参编著作12部,Persoon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菌物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40篇,其中JCR一区论文20篇。目前已发现真菌新种40个,新病害20种。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国际上创新性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我省作物病害诊断和预警防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的累累硕果挂满枝头,虽无言,却诉说着张猛老师多年的执着坚守和默默付出。通过那些硕果,我们似乎看到了张猛老师带着一群眼睛里充满希望的学生,在千里沃野绘就厚生丰民的绚丽画卷。
四、科技赋农大显身手,田间课堂桃李芬芳
作为民盟河南农业大学副主委,张猛老师积极履职尽责,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建言献策,将意见建议落到实处,落到“三农”发展处,落到农民的心坎上。特别是在2021年“7•20”特大暴雨后,他及时撰写了关于尽快成立暴雨后农业灾后重建机构,制定农业灾后救援方案的建议,被省政协采纳,同时被《社情民意信息参考“7•20”特大暴雨专辑》收录。“7•20”特大暴雨后,张猛还及时撰写了粮食作物涝害主要症状和防病虫措施和果园涝害后加强防病处理建议,第一时间发送给农民及基层农技人员,及时指导灾后病虫害防治,有效较少了农民损失。同时,张猛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积极做好“植物医生”和“农田守护天使”的重责,哪里有科技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成为家常便饭,栉风沐雨也觉稀松平常。多年来,他先后参加“科技110电台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讲座”“科技大集”等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普活动,同时建立植物病虫害微信群进行线上指导服务,先后接待农民咨询数百人次,多次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少人问张猛老师为农业这个“穷行业”如此费心努力图个啥,他淡淡地一笑,说:“图个看到健康绿色蔬菜很养眼,图个看到大红苹果挂满枝头很馋人,图个农民朋友发家致富开心的笑,图个学生喊一声张老师很心安,图个科技赋农有了高级范儿,图个农业有了大奔头儿!”
田野静静,瓜果芳香,因为有了张猛老师的大爱、躬耕和执着,而有光,有灵,也吸引着更多人逐向“三农”发展之光,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源自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