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者说” >

“师者说”(二十二)|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李南:春风化雨育桃李 匠心筑梦绽芳华

发布时间:2025-10-17 16:38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是什么让您披星戴月匆匆步履不休不止?是什么让您青丝暮雪日复一日无悔无惧?是什么让您守护成长铸就梦想甘之如饴?是师者之名,让您重任在肩砥砺奋进;是为师之道,让您行为世范匠心传承;是师者初心,让您心怀远方踏浪前行。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讲好农大师德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近日,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师者说”专栏,展现农大教师立德树人、躬耕教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时代风采。

       三尺讲台育英才,一片丹心铸师魂。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艺术系教师李南,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扎根教育事业,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从教十二年,她以创新教学为桨、以仁爱之心为帆,在教书育人的航程中引领学生乘风破浪,助力莘莘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以爱为桥渡难关,师者仁心暖寒窗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更是学生困境中的撑伞者。”担任班主任期间,李南将“关爱”二字融入日常点滴。2015年,学生胡晓岗的父亲因工伤重病入院,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农村家庭几近崩溃。得知消息后,李老师第一时间带头捐款3000元,并在协助学生在网上发起募捐,为其父亲筹措医药费。连夜联系亲朋好友为其寻找更好的医疗资源,治疗期间,她跑遍郑州三甲医院,托亲友联系顶尖专家会诊;为节省学生精力,她主动整理病历资料,打印成册供医生参考,帮助他们全家渡过难关。如今,胡晓岗已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成为了顶天立地的汉子,他在教师节发给老师的信息中说道:“老师,您像是我的妈妈,更是照亮我人生的光。”  
       二、深耕教学创新,点燃文化自信之光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是李老师常挂嘴边的话。为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她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构建“项目式+实战化”教学模式,将学科竞赛、乡村振兴实践融入课程设计。从《视觉形态创造》到《视觉传达综合设计》,她带领学生以真实社会需求为导向,完成“乡村文化墙绘”“非遗产品包装设计”等乡村振兴课题,让知识在应用中焕发生机。
       在课程评价中,她建立学生课程“动态成长档案”,以“过程性评价+多维度反馈”替代“一考定乾坤”,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感慨:“李老师的课从不‘躺平’,她的评价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找到努力的方向。”
       “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在李老师的课堂上,“课程思政”也从未流于形式。她带领学生深入河南乡土,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的厚度。在焦作古法松花蛋作坊,学生亲身体验“草木灰裹泥”的百年技艺,从蛋壳纹路中提炼设计符号;在新郑孙村李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传统编织技艺,将农业废弃玉米皮转化为时尚家居艺术品,时尚饰品;同时为解决村里剩余妇女劳动力,还为村民开始编织技艺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在郑州城隍庙文化项目中,她联系文旅部门及企业,带领学生学习了解“福”文化,走出课堂,联合湛蓝文化传媒公司,为城隍庙设计IP品牌形象及周边产品。课程还深度挖掘商代青铜器纹样,设计出多套文创产品,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在当下。  
       三、倾注热血育英才,竞赛场上创辉煌 
       “竞赛是成长的磨刀石,而我要做学生的坚实后盾。”凌晨三点的工作室灯光,见证了她与学生的奋斗日常。从“挑战杯”到“创新创业大赛“,她牺牲节假日,与学生并肩作战。为优化方案彻夜研讨,无数次的线下讨论和线上会议成了家常便饭。2024年备赛关键期,李南老师带领学生团队以“艺锦还乡”项目冲刺国赛。她自己开车带领学生30多次往返焦作用设计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走过了很多村落,总计完成助农设计70余套,落地生产15套,2023年年货节一个月,焦作云台山新的助农包装完成销售63万元。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包装,提高销售业绩,提升个人收入。另外,李老师还带领工作室学生,用现代设计技法创新传统工艺。团队设计的“玉米皮编制家居用品”不仅打开了销路,还作为包装容器馈赠于阿联酋驻华大使,当作伴手礼馈赠外国友人。助力当地农户开辟出一条“非遗+环保+国际交流”的致富新路。近五年,她指导学生挑战杯省级金奖2项;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铜奖1项;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省级金奖1项。在学科专业竞赛中,斩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100余项,用获奖证书铺就了一条用匠心与汗水浇筑的育人之路。  
       四、严慈相济育栋梁,笔墨丹心铸文章
       “论文是学术的脊梁,容不得半点敷衍。”在毕业论文及设计指导中,李南老师的“较真”让学生又敬又畏。她要求每套毕业设计方案必须经过三轮实地调研、五轮修改打磨。每篇毕业论文必须修改两轮以上。学生回忆:“我的论文稿被李老师用红笔改成了‘锦鲤色’,连‘的、地、得’的使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她在微信群中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答辩指导和训练,由于平时众多的社会服务工作,李老师经常到深夜才能坐下来给学生改论文,改毕业设计,但无论多晚,李老师都坚持看完每个人的文章和方案,给出十分详细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建议。  
       这份执着换来累累硕果:她指导的毕业设计中,5次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项设计被企业采纳投产,本人连续多年荣获“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称号。
       五、润物无声传大爱,桃李芬芳报春晖
       翻开李老师的微信,收藏最多的是一条条学生留言,每逢节日,她的手机总被祝福淹没。前几天,2021级考研学生发来信息:“老师,告诉你个好消息,我研究生被录取了!”;“别人说大学遇良师是幸运,多亏毕业设计您安排我去焦作学习体验、研究绞胎瓷技艺,这次研究生复试,老师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感兴趣,面试顺利通过。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运。”  
       “看到学生眼里有了光,一切付出都值得。”李老师心态一直平和,她的手机里存着上千张学生作品照片,工作室总备着咖啡、泡面和饼干。对此李老师无怨无悔:“教师的时间,就该‘浪费’在学生身上。”
       六、后记 
       如今,李老师和她的学生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用创新传播传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中国孩子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而李南老师也依然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用爱与智慧续写更多“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故事。正如她所说:“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让学生站在我们的肩上,看见更远的风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南老师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用师者大爱润泽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育人篇章。她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四有”老师的生动缩影,诠释着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