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者说” >

“师者说”(十八)|林学院毛青:做一棵大树,在教育的沃土中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发布时间:2025-10-16 10:49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是什么让您披星戴月匆匆步履不休不止?是什么让您青丝暮雪日复一日无悔无惧?是什么让您守护成长铸就梦想甘之如饴?是师者之名,让您重任在肩砥砺奋进;是为师之道,让您行为世范匠心传承;是师者初心,让您心怀远方踏浪前行。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讲好农大师德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近日,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师者说”专栏,展现农大教师立德树人、躬耕教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时代风采。
       图片中间为本人
       站在讲台上的第二个年头,我依然保持着第一天授课时的热情与期待,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与思考:作为青年教师,我该如何在这片教育的园地里扎根生长?
       作为林学院的一名教师,每次上课我总喜欢从学堂南路的法国梧桐树下经过。这些历经沧桑的“智者”,用年轮镌刻着光阴的故事——春日萌发的新芽是知识的萌芽,盛夏舒展的枝叶是思维的延展,深秋斑驳的树影是智慧的沉淀。它们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生命的坚韧,枝繁叶茂间,仿佛映射出教育之路的深远与艰辛。我深知树木生长的道理。根深才能叶茂,教育亦然。
       教育从不是急风暴雨式的灌输,而是如树木生长般静默而绵长的滋养。在我的课堂上,除了讲解林木减控环境污染的科学机理,我更愿意带着学生们蹲在校园的梧桐树下,观察叶片如何捕捉飘散的PM2.5颗粒。当有学生提出同一棵树上不同朝向的叶片吸附污染物可能存在差异时,那种惊喜的发现,胜过任何标准答案。那些迸发的思维火花,恰似穿透树冠的晨曦,照亮的不仅是知识的秘境,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通途。导师彭万喜教授的箴言常在我耳畔回响:“真正的教育发生在知识传递的间隙里。”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每一次课堂上的互动,每一次课后的讨论,都是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见证。正如梧桐树在风雨中愈发坚韧,我们在教育的洗礼中也更加坚定,彼此成就,共同撑起一片知识的绿荫,让成长的脚步在岁月的年轮中愈发清晰有力。
       教学相长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今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我们团队曾经尝试用新研发的材料植入林木来提高治污效果。在多次尝试的过程中,是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打开了新的研究方向。那些熬夜修改方案、报告书及PPT的深夜,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声,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的美好,正在于师生互为镜像的共同成长。这份默契与信任,如同梧桐树根深蒂固,滋养着彼此的智慧。每一次挑战,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在教育的道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静待花开。
       作为“青椒”,我们常常在科研与教学的天平上寻找平衡。今年我也很荣幸带了10位25级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指导他们毕业论文,让我更深切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谛。每当看到学生论文的进一步完善,听到学生们收到研究生面试邀请或工作面试的消息,那些伏案工作的深夜都有了特别的意义。教育是最温柔的慢艺术,就像梧桐用年轮记录岁月,每一圈成长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我想对各位青年老师们说:让我们保持初登讲台时的赤子之心,像校园里那些年轻的树苗一样,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信终有一天,我们播撒的种子会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林。当我们站在自己亲手栽种的梧桐荫里,看满园新绿摇曳生姿,便知:教育的真谛,不在倾囊相授,而在生生不息的传承、扎根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