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者说” >

“师者说”(十六)|林学院何静:沃土育桃李 初心铸师魂—一位农大教师的成长三昧

发布时间:2025-10-16 09:22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是什么让您披星戴月匆匆步履不休不止?是什么让您青丝暮雪日复一日无悔无惧?是什么让您守护成长铸就梦想甘之如饴?是师者之名,让您重任在肩砥砺奋进;是为师之道,让您行为世范匠心传承;是师者初心,让您心怀远方踏浪前行。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讲好农大师德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近日,党委教师工作部开设“师者说”专栏,展现农大教师立德树人、躬耕教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时代风采。
       我叫何静,2006年来到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旅管系工作。在农大工作的近20载春秋里,我始终在这片团结奉献、风正气顺的沃土上成长拔节。从初登讲台时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到两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省级一流课程;从科研道路上青涩的摸索者,到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攻克技术瓶颈的省青年骨干教师;从被宿管误认作学生的“同龄人”,到学生口中“比妈妈还细心”的校级优秀班主任、校巾帼标兵;从普通党员到疫情期间五次请战防疫一线的省级文明教师、校样板支部书记……回顾这历历在目的成长历程,感谢给我沃土和力量的河南农业大学,明德自强、厚德载物的百年积淀托举我的教育理想,引领着我在宁静又深邃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我想与同仁们分享三点深刻体悟。
       一是教师之责,重于泰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古训,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提醒着我们作为教师的使命与荣耀。新时代的教师是中华民族的筑梦人,肩负着推动中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神圣育人使命。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从孔子杏坛讲学,到今天我们站上的三尺讲台,师者之光,穿越时空,照亮万千学子的成长之路。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们应切实承担起作为教育者的社会责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涵养德行,提升能力,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立志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二是教育之魂,大爱无疆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教育事业是一个爱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我们和学生互相路过彼此的生命,在这一场相遇中,学生因为我们选择了人生的航向,我们因为学生提升了人生的亮度。疫情期间,我关爱班级学生孟金金同学的558公里的“温暖回家路,师爱伴全程”事迹,意外的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腾讯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得知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开展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的屈晓炜同学为玉普乡小学捐赠图书奔波,我个人资助100册图书,寄往该地,用微光点亮未来.......多年以后仍有学生在每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给我发上祝福的信息,真诚地感恩这一场相遇,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最的骄傲和幸福的事情。以心传心,以德培德,以能养能,以爱育爱;教师与学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双向奔赴。
     
        三是师道之要,贵在传承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摆渡人,更是精神的传灯者。在农大这片沃土上,我传承着老一辈教者“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的赤子情怀,也见证着青年学子“强农兴农”的青春担当。这种传承,是实验室里手把手教仪器的执着,是毕业季行李箱上贴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更是教育者永不停息的自我革新。当我们以“空杯心态”拥抱新知识,用“工匠精神”打磨每堂课,便完成了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最生动的诠释。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是薪火相传的接力。以初心为舵,以仁爱为帆,我一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蓝海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育人篇章!